( l )深化劇院改革,強化劇場在演藝活動策劃市場中的功能
據(jù)統(tǒng)計,全國己有 71 家文藝院團完成轉企改制,國家原則上是在改企后 4 到 5 年的時間里,還要給予一定經費,資助他們需要添置的必要設備,但更多的經濟效益則要劇院通過自身的演藝活動策劃行為獲得。在目前的條件下,經費的投入是必須的,但是院團自身的突破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正確的話劇藝術投入和分配機制,而不是簡單的“扶上馬,送一程”,是深化劇院改革未來的重點。
“有戲卻苦于無處可演”也是現(xiàn)在話劇演藝活動策劃團體面臨的一大難題。演藝活動策劃場地一直是令經營者們頭疼的問題,從劇場資源的稀少,場租費的高低,到檔期的長短、時間合適與否都切實影響著戲劇作品能否成功占領市場的命運。所以強化劇場在演藝活動策劃市場中的功能,有效轉變劇場單純出租場地的定位,規(guī)模集群化的劇場經營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未來選擇??上驳氖牵覀兛梢钥吹竭B鎖+品牌的商業(yè)運作模式漸露端倪,中國劇院院線聯(lián)盟的運作,上海戲劇大道的興建,繁星戲劇村、九劇場等集群運作典范的出現(xiàn),開心麻花和天津第二工人文化宮的聯(lián)合制作都是成功的示范。
( 2 )強化推廣意識,將戲劇深入人心
北京人藝的年平均售票率是 6 勝左右:上海現(xiàn)在有 1800 萬常住人口,但上海話劇中心只有 2 萬人次的固定觀眾群,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清晰的體現(xiàn)出我們在話劇推廣和觀眾的培養(yǎng)上還是十分欠缺的。所以借鑒百老漢的成功經驗,多渠道的開展戲劇教育和廣泛的市場推廣是我們未來戲劇工作一個全新和重點的部分。希望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戲劇讀本進入校園,可以改善我們國民對戲劇知之甚少的現(xiàn)狀:戲劇的品牌化打造可以使戲劇的推廣成為長期的運作,而非上演前的短期炒作。與此同時,有更多的戲劇教育和推廣渠道面向大眾建立起來。
戲劇
( 3 )鼓勵民間和社會資本的進入,開拓話劇資金來源渠道
民間和私人資本能否大量健康地進入話劇表演藝活動策劃術市場,是否可以借鑒百老汗:“非營利組織”成功的運作經驗,在稅率等方面對話劇演藝活動策劃市場給于傾斜性的政策支持,也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此外,與商業(yè)資本的結合也是解決戲劇資金投入一個選擇。
( 4 )打開門和走出去
打開門和走出去也是話劇市場未來運作的一個重要步驟?,F(xiàn)在我們在引進國外經典劇目方面還是比較成功的,大量百老匯的經典音樂劇,世界聞名的歌劇、舞劇在全國各地頻頻上演,讓我們的觀眾可以欣賞到頂尖的藝術演藝活動策劃,也讓我們的戲劇工作者可以了解到國外先進的戲劇理念和運作方式。但是僅僅引進劇目還是不夠的,如何把國外先進的經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甚至是國外的資金有效地引入才是根本的課題。
同時走出去也是未來的話劇發(fā)展的必要選擇。首次登陸的大型中國功夫劇 《 少林武魂 》 的成功上演,中國在百老匯每年在農歷新年的系列演藝活動策劃等等這種廣泛的交流才能增強我們戲劇表演藝活動策劃術院團發(fā)展的潛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也許是因為中國話劇自誕生之初就背負了太多的歷史使命,所以在談及中國話劇的產業(yè)化時總會有不同的意見。商業(yè)作品同樣可以承擔宣揚“美國夢”的重任。“通俗”是否一定是“媚俗”?迎合了大多數(shù)人的喜愛,是不是就一定代表了文藝水準的低俗?商業(yè)化是否一定會帶來藝術性的喪失?這都是值得商榷的問題,也是需要辯證地去理解的命題。剛剛走過百年歷史的中國話劇,面對國外成熟的劇院運作模式,對其借鑒不可能朝夕完成,也不可能照搬抄襲,只希望能夠給成長中的中國話劇產業(yè)化之路帶來一些思考,讓中國話劇市場的春天早日到來。